• <dd id="u4ckq"><strong id="u4ckq"></strong></dd>
  • <nav id="u4ckq"><tt id="u4ckq"></tt></nav>
  • welcome! 歡迎訪問新疆中國旅行社   |   經營許可證號:L-XJ-CJ00007   |   24h客服熱線:18999998330   |   投訴電話:0991-12301
    客服電話

    早8:~晚24:00

    0991-6664499

    您當前位置: 首頁> 旅游指南> 維吾爾族的風情習俗

    維吾爾族的風情習俗

    來源:互聯網| 作者:admin| 時間:2021-03-14 17:07| 閱讀:0

   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新疆最多的少數民族--維吾爾族,來了解維吾爾族的習俗及風情文化,這是新疆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    維吾爾族分布區域: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、喀什、阿克蘇三地區。

    人口:維吾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,人口882.35萬人(2003年),占新疆總人口的45.62%。

    語言: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。使用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。

    維吾爾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。歷代史書上的“袁紇”、“韋紇”、“回紇”“回鶻”都是維吾爾族的不同音譯。蒙古汗國以后,回鶻澤稱“畏吾爾”、“畏兀兒”。民國24年(1935年),新疆省政府定為“維吾爾”,沿用至今。



    遷徒及發展

    維吾爾族在烏魯木齊有其悠久的歷史。袁紇是5世紀建立于車師西北的高車國的成員。公元9世紀40年代,住牧在蒙古高原上的回鶻部族因內亂和自然災害的侵襲,分三支遷徙,其中一支進入烏魯木齊一帶的北疆地區。

    17世紀中期,西蒙古衛拉特四部之一的準噶爾部興起。準噶爾統治者將南疆一部分維吾爾人虜至烏魯木齊一帶墾荒種田。

    清同治三年(1864年),烏魯木齊地區回民舉行反清起義,吐魯番出動五六千維吾爾族人民前來助戰。戰后,大部分落戶于烏魯木齊。浩罕軍官阿古柏侵占烏魯木齊,將由南疆抓兵而來的維吾爾族人留駐烏魯木齊防守。清朝擊退阿古柏后,其中許多人定居在烏魯木齊。在定迪化為省會以后,城市社會秩序漸趨穩定,經濟得到發展,大批維吾爾人頻繁來烏魯木齊經商、打零工并定居下來。

    民國年間,南疆各地維吾爾族或經商,或因做工等各種原因陸續移居烏魯木

    齊。烏魯木齊的維吾爾族清真寺多為這一時期修建,有些標有移地籍貫,如吐魯番寺、和田寺等。

    據民國33年(1944年)新疆警務處統計,烏魯木齊城鄉有維吾爾族17 841人,僅次于漢、回族人口,居第三位。

    50年代以來,烏魯木齊百業并興。維吾爾族人或因調干,或因畢業分配,以及招工、軍隊復員轉業、投親靠友等原因來此,人口增長迅速。1964年,烏魯木齊市的維吾爾族人中在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回族,居第二位;1982年上升為第一位。

    維吾爾族在農村一般自成村落,從事農業生產;并擅長經營園藝、瓜果、林木、飼養奶牛及羊。市區內的維吾爾族人多從事手工業的商業。手工業以制革、打鐵、食品加工等為主;商業多經營毛皮腸衣、干鮮水果和民族用品。50年代前,烏魯木齊的維吾爾族商人對外(主要是俄國)貿易較之其他民族更為活躍。

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隨著維吾爾族科學文化知識及業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,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的職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。如今以干部、教師、醫務工作者、文藝工作者和工人為主。



    文化生活

   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。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。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。由于民族之間長期頻繁的交往和學習,烏魯木齊市許多維吾爾族人兼通漢語和哈薩克語。

    維吾爾族有燦爛的民族文化。早在11世紀70年代,哈喇汗王朝時的玉素甫·哈斯·哈吉甫所著《福樂智慧》敘事長詩,馬赫穆德·喀什噶爾編著的《突厥語大辭典》,都聞名遐邇。民間文學也十分豐富,有不少著名的故事、寓言、笑話、詩歌、民謠和諺語?!栋⒎蔡岬墓适隆吩诰S吾爾族群眾中廣泛流傳。尤其是民間歌謠,內容豐富,形式多樣,單調高昂,節奏歡快、活潑、優美、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。每逢盛大節日和喜慶吉日,或是勞動之余,維吾爾族男女老幼都要伴著“達甫”(手鼓),唱起悠揚激越的民間歌謠。

   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?!笆究贰笔蔷S吾爾族古典音樂套曲,“麥西來甫”(聚會的意思)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群眾性娛樂活動。每逢佳節、婚事、喜慶活動都要演唱和舞蹈。樂曲熱情奔放,舞姿輕巧優美。開始時,一人高唱序曲,接著手鼓響起,眾人齊唱,歌聲悅耳,旋律歡快。人們被邀對舞,揚手頓足、旋轉翩躚。高潮迭起,情緒熾烈,歡歌笑語,令人心馳神往。

    此外,維吾爾族的民族建筑、民族醫術等都以獨有的民族特色而聞名。

    當代烏魯木齊涌現出不少的維吾爾族社會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。如社會科學和文學研究方面的著名學者依不拉音·穆提義,阿不都秀庫爾·葉爾地,著名詩人兼翻譯家克里木·霍加,詩人鐵依甫江·艾里也夫,以及中年作家祖爾東·薩比爾等。他們對促進本民族的文化發展和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。



    維吾爾族生活習俗

    維吾爾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,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族人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影響很大。

    維吾爾族的婚俗,一般經過戀愛、提親、訂婚然后結婚。男方在選定對象后,家人即托親友去女方家提親,女方同意后,男方的母親便帶著禮物由女親友陪同前往女方家商定訂婚日期。訂婚時,男方父母帶著聘禮,由親友陪同去女方家與其父母及親友會面,女方收下禮物并表示感謝,而后,雙方商定婚期,結婚當天早晨,新郎由伴郎及近親陪同去女方家,由宗教人士按教規念“尼卡”(證婚詞),詢問男女是否愿意結為夫婦,回答愿意,宗教人士將兩塊沾鹽水的馕分贈給新郎、新娘,讓新郎新娘吃下,并祝新人白頭到老。儀式結束后,男方即回家準備迎親。下午娶親時,新郎在伴郎陪同下打著手鼓,吹著嗩吶,去女方家迎娶,新娘的女友會堵住門,不讓新郎進門,新郎撒些糖果禮品方可開門,然后與岳父岳母告別,才可以娶走新娘,并由新娘父母的親友送親。新娘由伴娘及女友陪伴進入婆家庭院或客房,頭蒙絲巾和新郎并坐中間,由婆婆上前揭開蓋頭取另一頭巾披于新娘肩上,并親吻一對新人的額頭,祝他們幸福美滿??畲陀H的親眷后,除伴娘及新娘的女友們留下外,其余送親人即返回。當天下午男家舉行“麥西來甫”,邀請男女來賓歡歌曼舞,共賀新喜。

    婚后第三天,新娘由新郎陪同回門,女方家向新娘新郎贈送簡單的禮品,而后,男女兩家互相宴請對方的親戚鄰居,互相介紹認識,便于以后往來。

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深入貫徹《婚姻法》,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結婚,包辦婚姻、宗教干涉婚姻的現象已不多見,過去那種男方連說三個“塔拉克”(阿拉伯語休妻的意思)、不管女方愿意與否就算解除夫妻關系的陋習被廢除了。

    婚后女方生育,頭胎必須回娘家生產。小孩出生7天后,請阿訇命名。滿40天舉行“畢須克托依”(謝絕男性參加),請來女客人和小孩,正式舉行把小孩放進搖床的儀式。這天男方家人請女賓攜帶禮物,慰問娘家人,并把產婦接回婆家。維吾爾族小孩出生后,屆時,大請賓客,舉行“麥西來甫”;女孩小時要扎耳朵眼。

    維吾爾人相互交往中很注重禮節,見面時互道“薩拉姆”(問安),握手,互問家里其他人員的健康等。

    維吾爾族的喪葬按伊斯蘭教教規實行土葬。亡者臨終前,家屬要請念經人做祈禱,人亡后即向親友報喪。對前來的親友各散發一塊白布,男系腰帶,女頂手巾。亡人的親屬站在門口迎送吊喪。一般是晨亡午葬,晚亡次晨出葬。死者被凈身后裹以白布(男三層,女五層)。出殯前親屬與遺體告別,然后獎遺體放入“者納子”(清真寺公用抬尸的靈床),抬到清真寺,由伊瑪目、阿訇誦經訴禱后,送往墓地安葬。送葬時已婚婦女不得前往墓地,只能在家中哭泣。墓穴是深長各2米、寬約1米的直坑,直坑西壁挖一個頂為弓形的偏洞。將尸體頭北、面西、足南安放在偏洞中,然后用土塊封閉沿口,動土填平直坑,地面填成魚脊背形墳堆。此時阿訇和會念經的人開始誦經,為死者祈禱。死者安葬后,家屬三天內不動炊煙,親戚鄰居給喪家送飯食。亡人有三日、七日、四十日、一周年的忌日。家屬要在每個忌日過“乃孜爾”,請阿訇誦經,以表示對亡人的悼念。

    維吾爾族人的衣著,一般都比較講究。老年男性喜歡穿右衽斜領無紐扣的“袷袢”(長上衣),腰系長帶,足著“買斯”(軟底鞋),外套“喀拉西”(套鞋);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襯衣,西式長褲,外著西服或穿便服,喜穿皮鞋,頭戴四楞小花帽(稱作“朵帕”)婦女無論冬夏喜著裙裝,上身著西裝外套,下身穿長裙,,足穿長筒襪和皮靴,頭戴花帽或系紗巾,冬季則圍以大方巾?,F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。城鄉婦女均喜歡戴首飾,以耳環、手鐲、戒指比較多見,也有戴項鏈的。年青姑娘有畫眉的習慣,將兩眉畫連在一起。小女孩逢年過節,有的喜歡梳十數條小辮垂于腦后。已婚婦女梳兩條辮子,近年梳新式發型的漸多。

    維吾爾族的飲食:維吾爾族人禁吃豬肉、驢肉、食肉動物,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和自亡的、非伊斯蘭教徒宰殺的牲畜。只吃穆斯林(伊斯蘭教徒)宰殺的牛、羊、駱駝、馬肉入雞、鴨、魚肉。平時以白面、大米為日常主食。飲食花樣豐富多彩,獨具特色。主要有抓飯、拉面、肉粥、薄皮包子、烤包子、油塔子、曲曲(形似小餃)、烤羊肉、牛羊肉湯及大小厚薄不同形狀的烤馕。蔬菜主要有皮芽子(洋蔥)、卡馬古爾(蔓菁)、胡蘿卜、辣椒、豇豆、西紅柿等。調味除鹽醋外,喜用極椒、孜然(安息茴香)。早飯一般喝茶吃馕,不多炒菜;午、晚兩餐常吃抓飯、包子、拌面、湯面、有時吃手抓羊肉。在吃抓飯和手抓羊肉前都要凈手,不用筷子,直接用手抓食。富裕人家還吃“阿勒瓦”(一種用糖和面做的糊糊)。維吾爾族人民都喜歡喝茯茶和奶茶。

    維吾爾族的建筑物有其獨特風格。房屋方形,有較深的前廊;室內鑿壁龕,并飾以各種花紋圖案。舊式房屋多系土木結構,窗子較小,房頂開一個窗,通風采光差;室內進門有一連灶土炕,用來做飯取暖。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,住房質量逐漸提高,有的住進了樓房。即便是自建的平房,一般也比較寬敞明亮通風。廳室布置整潔樸雅,四壁呈白色泛藍,掛的壁毯,靠墻置床,被褥均展鋪于床罩或毛毯之下,床上只擺設一對鏤花方枕。室中央置長桌或圓桌,家具及陳設品多遮蓋有鉤花圖案的裝飾巾,門窗掛絲絨或綢類的落地式垂簾,并襯飾網眼針織品。地面多裝飾民族圖案。維吾爾族人喜歡在庭院中種植花卉、果樹和葡萄,整個環境顯得雅靜、清新。

    過去維吾爾族人多以毛驢、馬代步。20世紀70年代以后,城鄉的主要交通工具為自行車,少數人家已有摩托車。

    維吾爾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。肉孜節意譯為“開齋節”。按伊斯蘭教教規,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。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準飲食,期滿30天開齋,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。開齋節前,各家習慣炸馓子、油香、烤制各種點心,準備節日食品。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,戴新帽,相互拜節祝賀。肉孜節過后的第七十天是古爾邦節,意譯為“宰牲節”。有經濟條件的人家要宰羊,邀請親友鄰居來家做客。

    以上兩個節日,各清真寺都打鼓、吹奏嗩吶。

    來到新疆不但需要了解維吾爾族,也要了解伊斯蘭教,下面我們來了解伊斯蘭教都有哪些風俗習慣。



    一、清真食堂遍布全疆

    新疆居住著12個少數民族,他們是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、回族、蒙古族、柯爾克孜族、錫伯族、塔吉克族、烏孜別克族、達斡爾族、滿族、塔塔爾族和俄羅斯族。其中維吾爾、哈薩克、回、柯爾克孜、塔吉克、塔塔爾、烏孜別克七個少數民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,并且遍布全疆,因此全疆各地到處都有大量的伊斯蘭教餐廳--清真食堂,所用的炊具、餐具都和漢族食堂的炊具、餐具嚴格分開。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群眾自己宰殺,并且嚴禁與豬肉一起存放、運輸和買賣。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員、炊事人員一般也由這些民族的職工擔任。伊斯蘭民族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禁豬,他們忌諱提到與“豬”有關的詞語。

    二、主要少數民族的見面禮節

   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見面禮節,每種禮節都代表了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友好感情。這里的山美水甜,人也格外熱情。維吾爾族在新疆各民族中,人數最多,占53%以上,無論走到哪個縣,都可以見到維吾族人民。按傳統習慣,維吾爾族見面時,不施握手禮,而是把右手放在左邊的胸前,然后把身體向前傾側三十度,然后說:“薩拉木來坤”(“祝?!敝?。如果一個人一次碰到十幾個熟人,對每個人都要這樣;如果遇到尊貴的客人或是長輩,則要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,并點頭、鞠躬,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和禮貌。婦女見面時,就不施這種禮,而是要互相擁抱,右臉面要挨一下,并說:“薩拉木”;長者見到小孩時,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稱呼,老人則要吻小孩的臉蛋和額頭。不過年輕人見面時,有時行現代的握手禮,并說:“亞克西木塞孜”(您好)。

    長期生活在牧區的哈薩克族人對人格外熱情和有禮貌,見面時,都要伸出手握住對方的手,表示尊重和熱情,并說:“薩拉木來坤”,同時還要問七八個“阿曼”(“平安”之意),其內容要問到老人、父母、妻子、兄妹、兒女、牲畜等,不然,則被認為不禮貌。婦女們見面時,一般是點頭、問侯。若兩人較長時間沒有見面,那么見面時就顯得格外熱情并要擁抱,表示親昵和思念。錫伯族是新疆人口較少的民族,主要集中在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,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。他們十分注重禮節,見面時大都施握手禮,并說:“霍卓納”(您好)。但對老人和長輩卻要“打千”,即把左腿向前邁半步,雙腿下曲,雙手按在左膝蓋上問好。每逢過年,兒女們要給父母叩頭拜年,然后再給其他長輩拜年。塔吉克族是居住在世界屋脊—塔什庫爾干高原上的民族,他們的見面禮別具一格,饒有風趣。晚輩見到要先請安,婦女和男性長輩見面,男長者伸出左手,手心朝上,婦女拉著長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,表示敬意。中年男性與長輩見面時,一般可行握手禮,若交情較深,則要互相吻對方的手背,以示尊敬和熱情。婦女們見面時,一般要擁抱,年長者吻晚輩的眼和前額,晚輩吻長蜚的手。平輩之間互吻面頰或嘴唇。小伙子們見面時,一般有兩個動作,一是握手,二是把手送到對方唇邊,互吻一下對方的手背。男女互相見面時,女的要吻男的手心,男的則要輕輕地按一下女的頭部,以示敬意。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禮節,即使見到素不相識的遠道來客,也要熱情問候,并把雙手拇指并在一起,熱情他說:“更艾力賣右卓”(“相互支持”的意思)。

    蒙古族現在一般施握手禮,長輩對晚輩說:“賽尤”(你好),晚輩對長輩則說:“賽伴塔”(您好)。但是一般青年人見到老人,卻不施握手禮,而是,向老人點頭、鞠躬,并說“阿莫爾拜塔”(“問安”的意思)。如果和尊貴的客人見面時,禮節十分隆重。當得知客人要來的消息后,要在地界那里等候,并要準備酒肉和奶制品,見面時要敬獻酒和哈達,表達主人對客人的熱情和真誠。在離別時,也要到地界那里送行,并要敬酒獻歌。俄羅斯族是一個熱情的民族,親朋好友見面時,一般要擁抱,井親吻面額。一般人見面時只握手,并說:“孜德拉斯維基”(您好),然后還要問一下健康、工作和家里人的情況,當別人問完之后,要說聲:“斯巴西巴”(謝謝),表示禮貌。

    在新疆已有

    200多年歷史的滿族人,現在有近l萬人口,滿族是個有崇高禮節的民族,對老人非常尊敬。禮節很多。晚輩見長輩,不分貴賤要說:“瑪法賽英”(“爺爺您好”的意思)。除問安之外,還有請安、打千兒、半蹲禮、撫鬢禮、抱見禮、頂頭禮等。親友相見,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禮?,F在滿族人的見面禮隨著時代的進步,許多禮節已從簡,晚輩見長輩以鞠躬禮聚多,平輩以握手禮為常。不過在親友之間,婦女們還保持著“半蹲兒”禮。

    三、主要少數民族的禮貌語言

    新疆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禮貌語言,而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,很多禮貌語言是共同的。不論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、柯爾充孜族還是塔吉克族、烏孜別克族、回族,大家在見面的時候都以右手撫胸,頻頻點頭行禮,說聲“薩拉姆!”“薩拉姆”包含“您好”、“向您問安”的意思,表達了尊敬別人的心情,無論在城市或鄉村,到處都可以見到少數民族人民謙虛、恭敬、親切相待的動人情景。

    請求別人做事或幫忙的時候,往往用詢問、客氣的話語,尤其對待長者特別顯得畢恭畢敬,在長者面前,任何失禮的舉動都是絕對禁止的,走路讓長者先行,談話讓長者先說,坐下時讓長者坐在上座,喝茶吃飯都要先敬老人;青年人不能直接叫長輩的名字,當著老人的面不得喝酒、抽煙、放肆談笑,吃飯的時候,長者先入席。少數民族非常熱情好客。哈薩克族有句諺語: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放走客人,便是奇恥大辱。凡是前來拜訪或者投宿的客人,不管相識或者不相識,都會受到熱情接待。

    在新疆的少數民族中,因為維吾爾族人數最多,所以維吾爾語比較通用。一般情況下,與人見面要說:“亞克西姆賽孜?”見到長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右手搭胸,行鞠躬禮,然后說聲“薩拉姆”,這表示最親切的問候。

    在稱呼方面,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輩序之稱,少數民族一般對人不以官職相稱,其中維吾爾、哈薩克、烏孜別克等民族,稱呼比自己稍長的男性為“阿卡”,就是哥哥、大叔的意思;比自己稍長的女性尊稱為“阿恰”或“阿依拉”,就是姐姐、大嬸的意思;稱比自己年幼的男性為“吾康”(弟弟),女性為“森額爾”(妹妹);對年幼的人一般在名字后面加上“烏卡”,就是弟弟、妹妹,表示親切;對上了年紀的女性長者叫“姆媽”(奶奶),男性長者尊稱為“波瓦”(爺爺);對比較熟悉并與自己母親同輩的女性叫“阿帕”(媽媽)、男性叫“達達”(爸爸);長者對晚輩,不論是不是親生子女,都稱

    “巴拉姆”(我的兒子)、“柯孜姆”(我的女兒);青年同性之間互稱“阿達西”(朋友);對干部和軍人稱“堯爾達西”(同志);對小男孩稱“巴郎”,女孩稱“克孜”;對小伙子不能稱“巴郎”,應選擇上面的對應尊稱;青年之間還有個親昵的稱呼叫“阿達西”(朋友),不過男游客不要對女性,尤其對姑娘不能這樣稱呼;叫維吾爾族同志的名字的時候最好用全稱,用一、兩個字代替便顯得不禮貌,如努爾·買買提,

    叫做“努爾”就不太好,不過對熟悉的同志這樣稱呼也是可以的,因為他可以諒解。

    四、喪葬習俗

    在喪葬方面,新疆各兄弟民族一般都實行土葬。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,喪葬是不用棺材的;人死之后,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,然后以白布裹尸,用一種專門制作的移尸用的平木板抬到墓穴入葬。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。人死后第七天、第四十天和一周年,家屬要舉行悼念活動,請阿匐念經,請親友吃飯,此儀式叫“乃孜爾”。這些民族稱墓地為“麻扎”,他們重視對麻扎的保護,通常都不讓非穆斯林到那里去,更不許牲口進入。誰若在麻扎挖土,就會受到人們的譴責。維吾爾人盡一切可能在親人的墳墓上栽樹,并力求栽活。

    五、服飾

    新疆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衣服裝飾和其他生活習慣。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婦女愛著彩色綢裙,戴艷麗或潔白的頭巾,喜愛耳環、項鏈、手鐲、戒指等裝飾物。男性愛穿西服或褡伴。戴繡花帽則是這些兄弟民族男女群眾的共同喜好。蒙古族男性愛戴禮帽。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長統皮靴。



    相關閱讀

    特惠產品推薦

    最近更新